黎阳作诗三首 其一
朝发邺城,夕宿韩陵。霖雨载涂,舆人困穷。载驰载驱,沐雨栉风。
舍我高殿,何为泥中。在昔周武,爰暨公旦。载主而征,救民涂炭。
彼此一时,唯天所赞。我独何人,能不靖乱。
朝发邺城,夕宿韩陵。霖雨载涂,舆人困穷。载驰载驱,沐雨栉风。
舍我高殿,何为泥中。在昔周武,爰暨公旦。载主而征,救民涂炭。
彼此一时,唯天所赞。我独何人,能不靖乱。
自古皆有没,何人得灵长?
自古人生就有死,谁能长寿命不亡?
不死复不老,万岁如平常。
竟有不死也不老,命活万岁也平常。
赤泉给我饮,员丘足我粮。
赤泉之水供我饮,员丘之树我当粮。
方与三辰游,寿考岂渠央!
日月星辰同我游,哪能很快把命丧!
参考资料:
1、 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238-255自古皆有没,何人得灵长?
灵长:与神灵一般长久。
不死复不老,万岁如平常。
赤泉给我饮,员丘足我粮。
方与三辰游,寿考岂渠(qú)央!
方:当。三辰:指日、月、星。考:老。渠:同“遽”,忽然。
参考资料:
1、 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238-255参考资料:
1、 吴小如 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:590-593贫居依稼穑,戮力东林隈。
贫居糊口靠农务,尽力勤耕东林边。
不言春作苦,常恐负所怀。
春种苦辛不必讲,常恐辜负我心愿。
司田眷有秋,寄声与我谐。
田官关注秋收获,传语同我意相连。
饥者欢初饱,束带候鸣鸡。
经常挨饿的我,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,早早起身束好衣带,等候天亮去秋收。
扬楫越平湖,泛随清壑回。
划动船桨渡平湖,山间清溪泛舟还。
郁郁荒山里,猿声闲且哀。
草木茂盛荒山里,猿啼悠缓声哀怨。
悲风爱静夜,林鸟喜晨开。
悲凉秋风夜呼啸,清晨林间鸟唱欢。
曰余作此来,三四星火颓。
我自归田务农来,至今已整十二年。
姿年逝已老,其事未云乖。
华年已逝人渐老,依旧耕耘在田间。
遥谢荷蓧翁,聊得从君栖。
遥遥致意荷蓧翁,姑且隐居为君伴。
参考资料:
1、 孟二冬.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.北京:昆仑出版社,2008:122-123贫居依稼穑(sè),戮(lù)力东林隈(wēi)。
下潠(xùn):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,即诗中所说的“东林隈”。田舍:指田间简易的茅舍,可供临时休息、避雨之用。获:收获。依:依靠。稼穑:指农业劳动。稼是耕种,穑是收获。戮力:尽力。东林隈: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。隈:山水等弯曲的地方;角落。
不言春作苦,常恐负所怀。
春作:春耕。负所怀:违背自己的愿望。
司田眷有秋,寄声与我谐。
司田:管农事的官,即田官。眷:顾念,关注。有秋:指秋收,收获。寄声:托人带口信。与我谐:同我的想法相一致。谐:和合。
饥者欢初饱,束带候鸣鸡。
饥者:渊明自称。初饱: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。
扬楫(jí)越平湖,泛随清壑(hè)回。
扬揖:举桨,即划船。泛:浮行,指泛舟。清壑:清澈的山间溪流。壑:山沟。
郁郁荒山里,猿声闲且哀。
郁郁:一作“嚼嚼(jiào,洁白貌)。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。闲且哀:悠缓而凄凉。
悲风爱静夜,林鸟喜晨开。
悲风:指凄厉的秋风。爱静夜:谓好在静夜中呼啸。晨开:指天明。
曰余作此来,三四星火颓。
曰:语助词,无意义。此:指农业劳动。三四星火颓:指经历了十二年。三四:即十二。星火:即火星。颓:下倾。每当夏历七月以后,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。下倾十二次,即经历了十二年。
姿年逝已老,其事未云乖。
姿年:风姿年华,指青壮年。事:指农耕之事。云:语助词,无意义。乖:违背,违弃。
遥谢荷蓧(diào)翁,聊得从君栖。
蓧:除草用的竹编农具。聊:姑且。栖:居住,指隐居。
参考资料:
1、 孟二冬.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.北京:昆仑出版社,2008:122-123这首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“戮力东林隈”的劳动过程。当他看到丰收在望时,想起了自己已经渡过了十年艰苦的农耕生活,心情是自豪的。
前六句是写见到下溪田丰收时的心情。“不言春作苦,常恐负所怀”,他的愿望和司田是一致的,这使他很觉得欣慰。看来这“寄声”与诗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。诗人在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位任司田的朋友,是表示自己的农耕生活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,并且对社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。这是陶渊明农业社会理想和务实精神的表现。接下去就写诗人怎样鸡一叫就到荒山去劳作,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。“饥者欢初饱”,这是多么深切的生活体验,没有亲身尝过饥饿的味道,就不知这“欢视饱"是怎么回事。正是为了求得一饱,他才天不亮就去劳动:进山是随着山势和河谷的迂伺划船前进的。山里很荒凉;听得见猿的哀啼。凄凉的夜风随着残夜逝去了,鸟儿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来。这是一个多么寂静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农耕生活。十二年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初衷,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华这时陶渊明已五十岁了,老之将至,他怎能不感慨万分。诗的最后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,“遥谢荷榛翁,聊得从君栖”,致意古代隐居躬耕的先哲,我也在追随着您呢。诗人心目中有理想,有信念,有榜样,这就是他固穷守节,虽老死田野也终不反悔的原因。
这首诗比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,同时也说明,陶渊明的务农,并不只是作了个样子而已。特别是在后期,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,饿肚子是常有的事,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赖以生存。这时他的田园诗中纪实的成分就多了,而不象前期那样情趣盎然,那样富于浪漫谛克。可是他并不抱怨生活的艰辛,在述其艰苦之中仍然时时表现出对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。
参考资料:
1、 李建 康金声.古代田园诗注析.太原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89:27-28萧瑟仲秋月,飂戾风云高。
山居感时变,远客兴长谣。
疏林积凉风,虚岫结凝霄。
湛露洒庭林,密叶辞荣条。
抚菌悲先落,攀松羡后凋。
垂纶在林野,交情远市朝。
淡然古怀心,濠上岂伊遥。
萧瑟仲秋月,飂戾风云高。
仲秋时节霜露渐起,万物凋零,云淡天高,秋风阵阵。
山居感时变,远客兴长谣。
住在山中的人最先能感觉到这些变化,远行游子要放生高歌才能舒缓心中思家的愁绪。
疏林积凉风,虚岫结凝霄。
稀疏的树林中不断地刮起冷风,空荡荡的山峦上聚集着浓云。
湛露洒庭林,密叶辞荣条。
浓重的露水洒落在庭院中的树上,繁密的叶子就从茂盛的枝条上落下。
抚菌悲先落,攀松羡后凋。
抚摸林中野菌只感生命短暂,攀摘苍松枝叶只羡无惧严寒。
垂纶在林野,交情远市朝。
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远远地来到林边野外垂钓,与朝廷、市场这些争名争利的场所断绝联系。
淡然古怀心,濠上岂伊遥。
只要保持着远古人的心胸,淡然无欲,那我们离无为自适的境界也就不远了。
萧瑟仲秋月,飂(liáo)戾(lì)风云高。
仲秋月:农历八月,是典型的秋日。飂戾:风声。
山居感时变,远客兴长谣。
长谣:放声高歌。
疏林积凉风,虚岫(xiù)结凝霄。
岫:山峰。
湛露洒庭林,密叶辞荣条。
抚菌悲先落,攀松羡后凋。
垂纶(lún)在林野,交情远市朝。
垂纶:垂钓。
淡然古怀心,濠(háo)上岂伊遥。
濠上:典故名,典出《庄子集释》卷六下〈外篇·秋水〉。后多用“濠上”等比喻别有会心、自得其乐之地。把崇尚老庄就说成是濠上之风。
萧瑟仲秋月,飂戾风云高。
山居感时变,远客兴长谣。
疏林积凉风,虚岫结凝霄。
湛露洒庭林,密叶辞荣条。
抚菌悲先落,攀松羡后凋。
垂纶在林野,交情远市朝。
淡然古怀心,濠上岂伊遥。
全诗清晰地显现出三个层次。
首四句总写秋日的节侯特点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。前二句首先写出秋天的一派肃杀之气。“仲秋月”就是农历八月,是典型的秋日,此时天气转凉,霜露渐起,百物凋零,所以冠以“萧瑟”二字。“飂戾风云高”是说此时节云淡天高,秋风阵阵。“飂戾”就是风声。如此萧瑟的节候自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感应:“山居感时变,远客兴长谣。”住在山中的人会首先感到这时序的变化;远行在外的人很容易产生凄凉之感、思家之念,以至于要放声唱歌来舒散心中的愁闷。这一层写出了对秋日的总体印象,为后面的具体描写秋景张本。
接下六句为第二层意思,写自身所感到的节候变化。“疏林积凉风,虚岫结凝霄”,是说稀疏的树林中不断地刮起冷风,空荡荡的山峦上聚集着浓云,这是山林中的变化。“湛露洒庭林,密叶辞荣条”是说浓重的露水洒落在庭院中的树上,繁密的叶子就从茂盛的枝条上落下,这是庭院中的变化。这种无情的肃杀之气虽说无可抗拒,但在受其摧残的时间和程度上,各种景物是不相同的,那是它们各自的品质和抗御能力不一样,所以紧接着补了两句:“抚菌悲先落,攀松羡后凋。”菌是一种寿命极短的植物,《庄子》上曾说过“朝菌不知晦朔”,所以作者抚之而生悲。苍松不怕寒冷,秋气无损于它,所以作者不禁要攀其枝叶,投以羡慕的眼光。这一层写的虽是眼前常见景物,刻画却是精细而鲜明的,而且诗人还为之动了悲、羡之情,足见他并没有用哲人的冰冷目光去静观这种“时变”,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去体察的,也就是说诗人是以热呼呼的心肠描绘出这秋日的凄清画面的,所以其间充溢着浓郁的诗意。
松柏是高洁品质的象征,上句诗人既有羡于松,虽是写景,但个人志趣已经流露,后四句遂顺调转入抒写自己的情志。“垂纶在林野,交情远市朝”,是说:在这秋天的日子里,大自然尽管如此萧瑟,我还是愿意投身于它的怀抱,远远地来到林边野外钓鱼,与朝廷、市场这些争名争利的场所断绝联系。为什么要如此呢?因为“淡然古怀心,濠上岂伊遥”,意思是说:只要把纷繁的世界看得淡漠,无求于人,无苛于己,保持着远古人的心胸,那我们离无为自适的境界也就不远了。“濠上”一典出于《庄子》的《秋水》篇,其中写庄子与惠施在濠上(在今安徽凤阳)闲游,看到鲦鱼从容出游,因而引起了鱼究竟知不知道快乐的一番辩论,后世就把濠上指代逍遥闲游的地方,把崇尚老庄就说成是濠上之风。此二句是谈玄论虚之词,也是全篇的旨归。道家认为一切礼乐道德等社会规范,以及人们有组织的行动与交往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杀,所以他们要摆脱一切制度与文明的束缚,把任情适性、归真返朴当作终身追求的目标。这里颂扬的也就是这种精神。
孙绰此诗虽也涉及玄理,却并不淡然寡味。首先,作者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和由此而产生的悲、羡之情上引出对濠上之风的颂扬的,这是诗歌艺术上常用的讽咏比兴法,因此自然也具有艺术感染力。其次,此诗所涉及的玄理,并非阐释道家的具体教义,仅仅是表明一种归依道风的感情,而表现感情乃是诗歌的天职,诗情诗味即由此出,这也是此诗不乏诗味的原因。
当然,此诗虽也较多地写了山水风景,林野秋色,但因为它既未以游览作为描写景物的过程和手段,也没有把自然景物作为美感观照的主位对象,所以它仍属于玄言诗,还不是一首山水诗。但是,孙绰本人是爱好山水的,描摹山水的本领也是高超的(例如其《天台山赋》就写得掷地有声),而且他“借山水以化其郁结”(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》),所以他诗中的自然景物(包括山水),也就应当另眼相看了。此诗借秋日景物来表明其向往濠上之风,也就是为了化解其胸中郁结,这与“老庄告退”后兴起的山水诗有着共同之处。更明确地说,被称为空洞虚泛的玄学,却也有其注重自然之道、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一面。作为玄学的诗歌形式的玄言诗,因而也有其注重从自然——山水之中体悟玄理,亦即企图让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取得和谐的倾向。正是这个倾向的不断发展延伸,才终于有了以山水为重头、而玄理退居为“尾巴”的山水诗。孙绰此诗中,阐明玄理虽然还是诗的主要目的,但谈玄在篇幅上已是“尾巴”了。因此,如果说此诗包含着山水诗的某些因素或萌芽,应该是符合实际的。
参考资料:
1、 《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年9月版,第454-456页逝矣经天日,悲哉带地川。
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行,时间日益流逝。河川日夜流逝,一去不返,真是可悲。
寸阴无停晷,尺波岂徒旋。
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,尺寸的波浪怎能够自动回流?
年往迅劲矢,时来亮急弦。
岁月的逝去和到来犹如弓箭那样迅速。
远期鲜克及,盈数固希全。
久远的生命很少人能够达到,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。
容华夙夜零,体泽坐自捐。
人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,人的体力和精神也无缘无故地自动消耗着。
兹物苟难停,吾寿安得延。
生命本就难以停留,寿命本就难以延长。
俛仰逝将过,倏忽几何间。
人活在人世间,不过是瞬间而逝的事情。
慷慨亦焉诉,天道良自然。
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无济于事,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。
但恨功名薄,竹帛无所宣。
只恨我还没有建立功名,不能留名史册。
迨及岁未暮,长歌乘我闲。
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,唱一曲长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志。
逝矣经天日,悲哉带地川。
逝矣经天日: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行,使时间日益流逝。悲哉带地川:是说河川日夜流逝,一去不返,所以可悲。
寸阴无停晷(ɡuǐ),尺波岂徒旋。
晷:日影,此处指时间。
年往迅劲矢(shǐ),时来亮急弦。
矢:弓箭。
远期鲜克及,盈数固希全。
远期:久远的生命。鲜克及:很少能够达到。盈数:这里指人生百岁。
容华夙(sù)夜零,体泽坐自捐。
体泽:体力和精神。
兹物苟(gǒu)难停,吾寿安得延。
俛(miǎn)仰逝将过,倏(shū)忽几何间。
俛仰:同“俯仰”,比喻时间短暂。
慷慨亦焉诉,天道良自然。
但恨功名薄,竹帛无所宣。
竹帛:均为书写所用,这里代指史册。宣:记载、流传。
迨(dài)及岁未暮,长歌乘我闲。
种苗在东皋,苗生满阡陌。
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,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。
虽有荷锄倦,浊酒聊自适。
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,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。
日暮巾柴车,路暗光已夕。
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,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。
归人望烟火,稚子候檐隙。
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,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。
问君亦何为,百年会有役。
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?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。
但愿桑麻成,蚕月得纺绩。
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,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。
素心正如此,开径望三益。
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,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。
参考资料:
1、 刘继才.陶渊明诗文译释.哈尔滨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6:43-542、 曹明纲.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.上海古籍出版社:2002年,24-283、 唐满先.陶渊明诗文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1:21-264、 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53-59种苗在东皋(gāo),苗生满阡(qiān)陌。
东皋:水边向阳高地。也泛指田园、原野。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有“东皋”、“西畴”。阡陌:原本田界,此泛指田地。
虽有荷锄倦,浊酒聊自适。
日暮巾柴车,路暗光已夕。
巾柴车:意谓驾着车子。柴车,简陋无饰的车子。
归人望烟火,稚子候檐隙。
归人:作者自指。烟火:炊烟。檐隙:檐下。
问君亦何为,百年会有役。
百年:一生。役:劳作。
但愿桑麻成,蚕月得纺绩。
桑麻:泛指农作物或农事。蚕月:忙于蚕事的月份,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。
素心正如此,开径望三益。
素心:本心,素愿。三益:谓直、谅、多闻。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。
参考资料:
1、 刘继才.陶渊明诗文译释.哈尔滨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6:43-542、 曹明纲.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.上海古籍出版社:2002年,24-283、 唐满先.陶渊明诗文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1:21-264、 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53-59“种苗在东皋,苗生满阡陌。”这两句叙事,显得很随意,是说在东皋种苗,长势如何如何。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,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,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。“虽有荷锄倦,浊酒聊自适。”陶诗中有“带月荷锄归”,“浊酒”云云是常见的语句。看来他对“荷锄”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,差不多习惯了。“日暮巾柴车,路暗光已夕。”《归去来兮辞》有“或巾柴车”的句子。这两句写得很自然,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,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。“归人望烟火,稚子候檐隙。”《归去来兮辞》有“稚子候门”的话。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“归宿”,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。这四句写暮归,真是生动如画,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、醉人的气氛。这就是陶渊明“田居”的一天,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、惬意。
“问君亦何为?百年会有役。”这是设问,自问自答,如同陶诗“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”的句式。这与陶诗“人生归有道,衣食固其端。孰是都不营,而以求自安”意思相似,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。“但愿桑麻成,蚕月得纺绩。”桑麻兴旺,蚕事顺遂,这是他的生活理想,正如陶诗所写:“耕织称其用,过此奚所须?”下面写道:“素心正如此,开径望三益。”“素心”,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。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,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、田居的用心,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。
今《文选·江淹拟古三十首》收有这首诗,并被当作《归园田居》的第六首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,还特举“日暮”以下四句赞扬之,且写了《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》。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,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。
参考资料:
1、 刘继才.陶渊明诗文译释.哈尔滨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6:43-542、 曹明纲.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.上海古籍出版社:2002年,24-283、 吴小如 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3:523-5324、 吴小如 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:951-952